
因此,我在海外投资和项目顶层设计时,必须落实互利共赢的理念,用实际行动排除西方的舆论干预,建设经济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排除西方的消极影响。
"中国高铁优势与海外输出困境之间的反差,说明技术成熟度与需求牵引并非决定技术转移的全部因素。技术社会学的理论认为,技术的生长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民族文化、社会心理、政党和民众意愿等主观因素,同样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有鉴于此,中国海外投资与"丝绸之路"建设、高铁的技术输出,既要有需求的对接,也要有文化和心理的对接,必须正视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全面了解所在国家的历史传统、制度安排、媒体舆论、消费倾向乃至风俗习惯,从而制定灵活的战略。比如,欧美社会"汽车"文化与各国领土范围小,使民众会感到乘坐高铁意味着对自由出行的弱化,因此,只有实现高铁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无缝链接,提供一站式交通服务,使出行者感受便捷、舒适,才能让欧美"汽车"文化接受高铁的进入。
对于中国周边国家,构建以中国为起点的高速铁路网络,则必须摆脱 "朝贡体系" 传统和 "文明中心主义"思维的桎梏,以包容、开放的态度,规避高铁出口可能遭遇的跨文化障碍,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开展高铁合作。如金砖银行总部设立在上海,确由印度人担任行长,在股权上采取均等的方式,让所有金砖国家感受到了平等合作与共赢,这才能达到投资效果。
中国海外投资和高铁走向世界,总会使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等意图关联起来,这必然会引起中国要改变现有国际秩序和运行规则的疑虑和警惕。特别是收成大国和主导世界规则制定的国,必然会对我走出去进行百般遏制。因此,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和"丝绸之路"建设时,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就显得犹为重要,在不冲突、不对抗前提下寻求共同利益的焦点,在不改变现行国际运行体系的条件下,调整修改不利于共同发展的国际规则。
中国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和"丝绸之路"建设,要处理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我国应当积极耐心地阐释和平发展的意图,中国高铁输出与其他中国制造的商品一样,都是全球化背景下由市场机制主导的经济行为。必须按照市场运营规律和世界贸易规则,构建利益共同体。要统筹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各国利益、需求挂勾,要带动各国经济发展、关心文化宗教需求、环境保护,推动就业、 培养技术人才,发挥各国的产能优势、资源优势、人口优势、市场优势、环境保护优势,尽可能推动中国的"搭车"理论,欢迎一切愿意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形成整体部局、协调合作、发展互利、团结共赢,睦邻友好、强邻、富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