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时政要闻
时政要闻
杜永利:中小企业家如何克服“走出去”心里冲突

中小民营企业家如何克服“走出去”心理冲突

山东省民间对外交流合作商会执行会长----杜永利

据官方统计,我国“走出去“的企业,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国有和大的民营企业。尽管国家近几年一再出台支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但是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子仍然迈的很慢,原因有多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家在决策“走出去”时,面对投资机会、合作项目,迟迟下不了决心,心理上往往产生明显的趋避冲突。这是影响“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当一个人想达到一个目标,但达到该目标有一定风险,这时便进入了趋避冲突的境界。

比如,河豚鱼味道非常鲜美,人们很想吃它,但又怕吃了中毒;有人想炒股票获利,但又怕亏损。这就是趋避式心理冲突。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决定是否“走出去”时,心里充满矛盾,往往极易进入趋避冲突的境界。

非洲是近几年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点目标市场。20137月下旬,山东省民间对外交流合作商会组织了十家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小民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在山东省工商联领导的带领下,对加纳、南非等国进行了以“走出去”为目标国的商务考察。

考察中一些投资机会、合作项目对这些民营企业家吸引力很大,如加纳的可可种植加工贸易合作、黄金石油合作投资开采、发制品工厂投资生产;南非金伯利二手钻石矿转让合作等,带队领导、企业家与所在国政府和企业谈的都很有诚意,但是回国以后这些企业家心理上开始矛盾了,行动上犹豫了。因此,很有必要分析并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家克服“走出去”的心理冲突,既可以减少“走出去”的盲目性,又能够增强“走出去”的主动性和信心。

 

一、心理冲突的表现

追求企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冲动,是民营企业家在面对“走出去”的机会时表现出的积极心理情绪,与惧怕、担心、没有底气等多种负面情绪产生了矛盾冲突。主要表现是两怕两担心和底气不足。

两怕,就是怕冒大的风险,有的说,一旦我把那么多资金投出去,那个国家发生了战争、政变、社会治安等事件不但钱打了水漂,人员还有生命危险,到头来落得个人财两空。再一个怕就是怕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大的变故,这几年世界金融危机,确实在一些企业家心理上蒙上了许多阴影,不敢有大的动作,即使有很好的项目机会,也是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

两担心,一是担心中国政府和“走出去”目标国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会变,一些民营企业家把“走出去”的优惠政策看得很重,因此政策的稳定性成为他们在决策是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二是担心我们的企业文化与投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企业搬到国外各种生活文化习惯不相融合,水土不服,企业长久不了。

底气不足,许多民营企业都是土生土长,没有经过大风雨见过大世面,一旦要到国外办企业,便对自己的企业实力、经营水平、产品竞争力心里没底,在面对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时,不知道自己的企业处在什么地位;对“走出去”所需的人才,能否实现跨国经营的顺利转变,派出去的人员,能否适应和胜任境外企业经营管理,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家胸中无数。

 

二、心理冲突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中小民营企业家“走出去”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应当从以认知方法为核心进行分析。

一是对“走出去”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不能真正理解国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深远意义,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用短浅的眼光看待“走出去缺乏长远打算,有时受一些表面风险和道听途说的不利因素所左右,看不到巨大的商机和潜藏的发展潜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二是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了解。有的民营企业家只是到目标国,东走走西转转,要么匆匆下结论说这不行那不好,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吓退,要么跟着感觉走,拍脑门盲目下决心。

三是学习不深不透,尤其是对“走出去“的政策,把握不够准确。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只是听说政策很优惠,但具体都有哪些政策,则不甚清楚,有的虽然了解一些政策,但是怎么操作才能够实在享有政策不懂。在一大堆政策面前,懵懵懂懂。

四是准备不充分。任何一个企业,要实现“走出去“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尤其是自身条件和各种要素本来就欠缺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管理知识本领和人才队伍方面,不经过较长期扎实的准备,民营企业家对“走出去心里就没有底气,恐怕是很难顺利实现“走出去”的。

三、克服心里冲突的办法

积极的思想情绪如果经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就无法走出心理冲突的境界。所以,克服心理冲突的关键是增加积极情绪减少负面情绪。

山东一家植物油生产加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创业发展,企业具备了一定实力,去年成功收购了香港在青岛投资经营多年、亚洲最大的运动帽生产工厂,当年出口欧美运动帽2000多万美元。这家企业的董事长非常看好非洲的市场潜力和前景,但是一旦要决定是否去投资办工厂,就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今年七月份,刘董事长去非洲考察期间,实地考察了加纳的投资环境政策,与加纳贸工部、可可局以及有关企业,洽谈关于可可和棕榈油种植加工贸易合作事宜,并达成了初步意向。还与加纳政府及民间协会企业界深入接触,交了不少朋友。回国后积极着手准备去非洲开设加工厂的前期工作,在融资、税务、人才、法律、企业文化等方面聘请专门人才辅导,刘董事长亲自系统学习国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随着准备的进展,对企业去非洲投资发展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原来的惧怕担心减少了,心里底气更足了。

如何增加积极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呢?

1、             完善认知,克服以偏概全思想。不能道听途说夸大国外、尤其是非洲一些国家的投资风险。中国一些非法淘金者在加纳的确破坏了中国人的形象,有传言说加纳要驱赶中国人,并且对中资企业不欢迎。中国驻加纳大使馆商务处负责人介绍说这是非常片面的,加纳政府和普通商人非常欢迎中国企业来投资合作,在与加纳政府企业接触时确实感到他们非常友好。

2、             练好内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刘董事长在准备工作中增强了“走出去”的信心。中小民营企业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先不急于下决心,企业有实力到国外投资,但是胆量决心往往来自于准备充分。

3、             扎实学习,系统弄清优惠政策。中国和投资国政府都有许多鼓励支持政策,而且每年有新政策出台,清楚明了并且充分利用政策,可以为企业“走出去”带来很大方便和利益。“走出去”企业应有专人及时学习了解商务、财税、金融、外汇、外交等部门发布的政策。

4、             深入考察,综合掌握真实情况。中国驻加纳大使馆商务参赞介绍说,来非洲投资最少应当在这里呆上三个月。不但应了解掌握融资、运输、人工、土地、税务、材料、销售等基本要素,更要体会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如果能够与当地人交上朋友,投资办企业将会事半功倍。青岛一家建筑企业,在非洲做的很成功,他们与一些国家管理人员都是很好的朋友。

5、             认真汲取正反经验教训。怎样才能避免风险、少走弯路?向成功的企业学经验,从失败的企业找教训,是一条有效途径。在非洲考察回国后,山东省民间对外交流合作商会组织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家,听取青建集团在非洲的成功经验介绍,还通过讲解近几年一些企业国外投资受挫的案例,企业家们反映强烈,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