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五个问题
本网站整理,9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汇报,研究部署有效落实引导民间投资激发活力健康发展的措施。这是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大的动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一步一步地走向繁荣。从基本禁止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民间投资仍然面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民营企业活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鼓励民间投资,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要处理好五个问题。
第一是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方式问题。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垄断行业的企业借助其垄断地位获取的巨额利润,一直为国人所诟病。民间资本对这笔利润一直有所垂涎,试图进入垄断行业分一杯羹。但是民间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是为了打破垄断,不是为了强化垄断,是为了让利润平均化,而不是让垄断利润均分化。如果民间资本以入股、参股、合营的方式进入垄断行业,除了强化垄断,分得利润,根本无助于打破垄断。打破垄断,民间资本必须以独立核算的企业进入。面对相同的客户,相同的政策环境,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让每一个企业在竞争中成长壮大,让国人分享打破垄断后的正外部性。
第二是民营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竞争关系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在市场中取得支配地位后都有滥用支配地位的倾向,这无关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一些成长比较快或进入市场比较早的民营企业已经在某个市场中成为领袖企业。这些企业为减少市场竞争,保持市场地位,必定为中小企业的进入设置障碍。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不仅仅要减少政府为民间资本进入的“路障”,还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减少民间大资本对小资本设置的“路障”。
第三是地方政府如何对待不同民营企业的问题。民间资本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地方政府的扶持,事实上很多地方民营经济的繁荣也的确是地方政府支持的结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有的企业善于和政府打交道,得到的政策支持就比较多,相反,有些企业和政府的距离远一些,就得不到“春风雨露”。如果这种政策不能整齐划一,让所有的企业都能分享,而是只针对一部分和政府比较“亲热”的企业,那至少造成两个不良后果,其一是让一些企业在“温室”中成长,竞争力不足,后期成长乏力;其二是让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企业因为缺乏政策助力而中途夭折。地方政府不能对民营企业挑肥拣瘦,不能因“哭声高的孩子”忽略了“不会哭的孩子”。
第四是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多大的问题。政府对企业的支持,用的是财政资金,而财政的钱是一定的,用在支持经济发展上的多了,用在支持民生上的就少了,这会让经济进步,民生落后,拉大贫富差距,引起社会的不公平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很多地方尤其是依靠民营经济提高GDP的地方,官员为了出色的政绩,把大量的财政资金过多地用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上,忽视了民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当这些社会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反过来会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得不偿失。
第五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难题。不仅仅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国外的中小企业一样有融资难。中小企业在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太多,出现风险的概率也大。金融机构为风险计,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额度也就有所限制,作为对风险的补偿融资成本也有提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不能靠行政手段,更多地还是利用市场手段,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体制机制,形成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市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