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讯,根据“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及非洲各国已经制定的相关规划,非洲国家今后吸引外商投资的优先领域主要包括资源开发、基础建设、农业、制造业和信息业。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企业与非洲深化经贸合作今后应重点关注以下10大领域。
资源开发
非洲大多数国家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钻石、黄金、铜、钴、铬、铂、锰、高品位铁砂矿、磷酸盐以及石油等储量丰富。其中,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和大西洋(600558)沿岸各国,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左右。目前世界各国对资源特别是能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由于东欧、拉美和中东地区资源开发格局已基本定局,包括我国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近年来纷纷将目光转向蕴藏着巨大潜力并享有“世界资源宝库”美誉的非洲市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非洲进行资源开发的重点应放在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等领域。在地区选择上,应以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较好、且与我国政治外交关系友好、双方有相当经贸合作基础的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如南非,埃及,尼日利亚等。加强中非资源合作,是我国实施资源全球战略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优势互补、夯实双边经贸关系、拓展产业合作链条意义重大。在对非开展资源合作方面,要避免以往的掠夺式开发模式,强调环境保护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采用符合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的国际规范,保障东道国的环保等诉求。
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阻碍非洲各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吸引外资的重要瓶颈,许多非洲国家都将扩大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明显的外部影响效果,不仅要求非洲各国进行政府引导性投资,而且对外部融资需求强烈,并为国际投资者带来众多商机。我国企业可以探索采用BOT等多种方式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农业投资
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属于农业国,农业是很多非洲国家的经济支柱,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这些国家农业生产普遍落后,国民吃饭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每年都要付出大量外汇进口粮食。因此,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把农业列为未来优先发展领域,并鼓励外商投资农业部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经验丰富。除传统农业,我国在生物农业技术研发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拥有大量适合非洲大陆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生物农业技术,如抗病虫转基因棉花、水稻、小麦、马铃薯、西红柿、玉米等。非洲大陆多数国家对生物农业技术的开发应用还很陌生,缺乏研究力量,非常渴望与中国开展合作。
非洲的植物达40000多种,森林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21%,红木、黑檀木、紫檀木、花梨木、柯巴木、乌木、樟木、栲木、胡桃木、黄漆木、栓枝栎等名贵木材应有尽有,且储量丰富,是世界上热带木材的重要产区,今后中非林业领域深化合作前景广阔。
在渔业捕捞方面,非洲拥有很长的海岸线,且有大量内湖资源,渔业资源相当丰富,由于缺乏设备和技术,非洲渔业资源得不到很好开发。我国企业应积极开拓与非洲相关国家的渔业合作。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目前非洲各国能力普遍十分薄弱,从新产品研发、设备制造到产品包装、运输及销售都蕴藏着无限商机。非洲各国希望引进中国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非洲农业产业化发展。
今后我国应通过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援建农业示范中心,推广相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深化中非农业投资合作。应重点加强在土地开发、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粮食安全、农用机械、农副产品加工、实用技术培训等领域的合作。通过农业领域的深化合作,向非洲国家输出或转让相关生物农业技术,推广我国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协助其增加粮食产量,缓解饥荒,加快脱贫,有效治理环境,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制造业领域
非洲国家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对制造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尤其是当前对中低端产品需求潜力较大。非洲大多数国家制造业基础薄弱,产品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17%,是世界制造业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非洲各国对制造业有很大的投资需求。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具有国际竞争力,且在国内出现产能过剩,亟需找到延长其产品生命周期的途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技术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因此更易于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非洲国家所消化吸收。从目前发展阶段看,中非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垂直互补程度很强,非洲是我国制造产业境外投资及优势产业境外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中非深化制造业投资合作,有利于促进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促进非洲国家实现产业多元化,通过技术外溢促进非洲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我国企业目前应重点开发非洲汽车工业、皮革、造纸、钢铁、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家具、塑料制品等领域的商机。
工程承包
作为欠发达地区,非洲工程承包市场潜力很大,主要集中在交通、电力和通讯设施领域,且承包工程的利润率很有吸引力。工程承包的合作内容包括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劳务输出等。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过去数十年来在非洲各国已经积累了良好声誉,对进一步开拓非洲工程承包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政府今后会继续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对非承包工程的业务规模,完善对非承包工程的双边合作机制,并通过加强技术和管理合作,帮助非洲各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传统产业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生物工程等产业正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非洲地区在信息技术领域比较落后,迫切希望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弥合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非洲国家被称为新兴市场中的新兴市场,对电脑、互联网服务及相关设备的需求空间较大。非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扩张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群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有较大差距,但某些技术已经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如微电子技术、宇航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超导技术等。中国企业在电信网络运营方面更是拥有相对成熟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能力,我国的中兴、华为、大唐等通讯企业在非洲已经取得很好的业绩。我国今后应充分利用中资企业的技术优势,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寻求当地合作伙伴,在产品研发、生产组装、技术服务等领域深化合作。
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的及时跟进,是推动其他领域深化合作的重要基础。非洲国家金融业发展大多相对滞后,融资需求和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应成为我国企业进行投资的重要目标市场。为满足中资企业在开拓非洲市场时的金融服务需求,中国工商银行(601398)等金融机构通过收购股权等方式进入一些非洲国家银行业,并与当地相关伙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601988)、中国建设银行(601939)的业务已遍及非洲大陆,并能提供国际结算、贸易和融资等服务。为鼓励中资银行在非洲拓展金融服务业务,我国政府应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多种途径,推动双边和区域金融合作,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和纠纷,积极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引导中资机构积极参与当地金融市场竞争,鼓励中非利用各自优势开展金融合作。
旅游业
非洲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绚丽多彩的多元民族部落文化、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以珍禽怪兽为特色的生物群体和扑朔迷离的气候格局,均构成吸引中国游客眼球的魅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前往非洲旅游,对于拉动相关国家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增进中国与非洲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加强人员往来,增强双向投资合作所必备的人文脉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医药行业
非洲是各种流行疾病的多发地区,多种致命疾病不仅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而且也对各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大多数非洲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较为落后,往往是传统草药医师,巫医与现代医疗手段并存。因此,非洲国家非常关注医药产业的发展,欢迎在医药领域进行投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已在非洲医药领域开展了投资合作,但非洲大陆医药用品合作市场潜力依然巨大。例如,疟疾在非洲大陆长期肆虐,给非洲各国居民健康带来巨大危害。非洲各国抗疟药品市场每年的营销额高达200亿美元。多年来,随着中非医疗合作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中医药对艾滋病和疟疾等疾病的疗效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尤其是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已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鉴于我国在青蒿人工种植领域技术领先,制药技术享有成本和价格优势,中非开展此类投资合作,不仅有助于向非洲转移技术,而且可望获得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国应通过与相关国家签署政府间协议等手段,鼓励和支持中资企业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开展医药产品生产与销售活动。
文化产业
在过去十多年,中非关系依托“中非合作论坛”这一强劲的机制化平台,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中国现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600多亿美元。非洲是中国第二大工程承包市场和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然而,双方文化交流合作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我国近年来开始重视对非洲的人力资源培训和中非间的人文交流,并启动了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但双方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和相互投资都十分缺乏。文化交流是经贸合作的润滑剂。中非之间在历史遭遇、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具有在文化产业领域开展深化合作的基础,今后应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