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商会动态
商会动态
关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今日召开,围绕“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协商议政。会前,省政协相关专委会聚焦子课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座谈活动。省政协委员结合各自特长优势积极参加,深入全面细致思考,提出务实凝练、可操作性强的建议。记者采访了部分委员,倾听他们参与履职的鲜活感受和深刻体会。

  省政协常委朱文秋:

“十新”出招 建言文化“两创”

“要在文化内容中挖掘新内涵,在文化融合中展现新形象,在文化场景中寻找新亮点,在文化传播中提升新影响,在文化引领中构建新格局,在文化转化中体现新价值,在文化形态上培育新动能,在文化创新上激发新活力,在文化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在文化成果中谱写新篇章。”

在跟随省政协“传承弘扬齐鲁优秀文化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课题调研组开展调研时,省政协常委、省企业文化学会执行会长朱文秋,总结出山东文化“两创”的“十新”建议。

炎炎六月,在实地调研济宁港航梁山港、独山战役纪念馆、贾堌堆农家寨、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善堂文创基地、汶上政徳教育基地时,朱文秋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推进“传承弘扬齐鲁优秀文化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对策建议。

“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一山一水一圣人’享誉世界,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家喻户晓。”谈起传承弘扬齐鲁优秀文化,朱文秋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新时代的山东,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最好时代,但差距和不足更须正视。通过调研,朱文秋认为,当前仍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视不足,红色文化的传承嫁接不够紧密,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专业化人才队伍缺乏,齐鲁优秀文化活力和张力不凸显,文化价值的转化和创新缺乏动力,文化品牌对外传播的方法路径比较单一,文化“两创”理论成果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扭住“创新创造活力”这个牛鼻子是关键。朱文秋建议,要深刻理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要义,全面把握文化“两创”工作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深挖文化资源,谱写时代故事,打响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寻找齐鲁文化“两创”新出口;探索地方外宣服务国家大局的新路径,建立内外宣融通互联、相互赋能的新机制,为“让世界看见更好的中国”贡献山东力量。

“文化发展的浪潮接力前行,齐鲁文化有巨大的潜力与价值待我们共同挖掘。”对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朱文秋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张珊

 

  省政协常委于晓怡:

美德花开齐鲁地

今年6月,“推进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调研组前往泰安实地调研。作为调研组的一员,省政协常委、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于晓怡期待能有别样的收获,更期待着能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为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建言献策。

“近距离触摸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山东美德的力量,作为山东人,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实地调研后,于晓怡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山东是文化大省,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几千年家传乡约的润泽和古圣先贤黄钟大吕般的教化,塑造了山东人忠诚淳朴、尊老爱幼、崇礼尚义、勤劳善良的诸多美德。

“新时代建设美德山东,就是要挖掘和阐发山东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强省建设更强大力量。”于晓怡自信且坚定地说。

跟随调研组,于晓怡走进泰安市岱岳区妇幼保健院,感受到这里浓郁的美德文化氛围——映入眼帘的院史文化长廊、中医药文化长廊、诚信文化长廊及科室特色文化墙,处处展现着“医德树人、文化育人”的美德建设成果,为医院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

在泰安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整齐陈列着先进模范、工匠标兵的珍贵照片、文献资料及实物,让于晓怡深深感受到了榜样传递的美德力量。

知之弥明,行之愈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晓怡确定了自己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的建言重点,还提交了题为《焕发美德山东新时代光彩 汇聚强省建设更强大力量》的发言稿。

“挖掘和阐发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夯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德根基,汇聚起强省建设更强大力量。”于晓怡说。

美德花开齐鲁地,时代新风正当时。对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晓怡充满期待:本次大会将推动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答卷更实、更深、更精彩!

见习记者 李雨霏

  省政协常委孙录宝:

在调研中找准建言坐标

“文化强省建设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唯有建强文化文艺新鲁军,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才能更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回顾两个月来的调研经历,省政协常委、省创新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录宝表示,心中的这一想法在火热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丰富,既感到很开心,又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孙录宝看来,建言的精度源自调研的深度,如果将调研比喻为一个建立坐标系的过程,那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这个坐标系的原点。

从“原点”出发,孙录宝跟随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调研组,围绕“建强文化文艺新鲁军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赴省内外实地调研考察,并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文化专家深入交流研讨,听取意见建议,为深入协商议政做足功课。

“其实,在实地调研开始前,我就搜集了不少资料文献,进行了仔细研读分析,力求做到心中有数。”孙录宝说,带着这些“预习”的成果,再到实地察看交流,就感到目标清晰、有的放矢。

他发现,人才总量不充足是一个突出问题,无论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还是艺术表演团体总人数,山东比照浙江、江苏等先进省份都有不小差距,而且缺少高端人才、领军人才。

“这是横向比较。纵向来看,现有文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强省建设需求不相适应,人员结构老化,一些优秀的传统艺术面临‘青黄不接’、传人难寻的困境。”孙录宝说。

随着调研的深入,横纵坐标轴上的刻度愈发清晰,建言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孙录宝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支持政策,构建文化人才留鲁、来鲁、回鲁政策支持链,实行差异化、个性化的用人、育人、留人政策,让人才“引得来”,更能“留得住”。

“在此基础上,应健全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培育机制、激励机制,以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焕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活力,为文化强省建设筑牢人才基石。”孙录宝说